查看原文
其他

李旭院长:责任管理教育是多维度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管理教育 ESD研究中心 2022-10-07

李旭院长


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行政副院长


01

/嘉宾介绍/

李旭,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行政副院长,2020年10月参与建设这间崭新的南科大二级学院,并为筹建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做准备。她自2010年加入南科大,参与设计这所创新型大学的治理和教育架构。在担任现职务前,她曾任南科大国际合作部副主任,并曾在南科大教育研究中心工作、教学工作部,以及位于南科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教育机构筹备办公室工作。她于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高等教育博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得教育管理硕士学位,北京大学获得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02

/问答环节/

Q1:请问您是如何理解责任管理与青少年成长的?它有什么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呢? 

责任管理教育特别是对商学院教育而言。我所在的设计学院在PRME中国的成员中是少数学科,我对这个领域仍然在不断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
我记得,上世纪末的时候由于商业的泛滥和无限制追逐私营利益,开始提出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个理念。我所理解的现在的责任管理教育与此有承接的关系,从商业教育开始,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我在美国读书时,“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还是在大学里面研究有哪些方法、要定哪些制度、这是个什么样的现象,而现在是从社会政策方面又往深的一步去延伸,从教育开始培养年轻人,当他们学商科的时候就要讲这个社会责任,把它变成企业家培养的一部分,希望等年轻人去做企业家的时候已经带着这样的精神。商业企业在经济领域和社会体系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这个方面所开发的责任管理教育也就非常重要,相信会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跳出商业的领域来想的话,培养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本身就非常重要,属于教育理念的一部分,因为青年人是社会和这个星球的未来,是我们的未来。我学习教育是希望致力于社会的进步,当社会需要改善和改革的时候,我认为应该先从教育着手。比如为什么基础教育的公立教育制度是从美国开始的,因为它是一个移民国家,需要为这个国家提供共同的社会认知和共享的文化价值观念,所以它设置了公立教育系统,从小学开始来做。事实上教育就是一个特别理想的、理性的、追求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造完善的一个行为。所以我觉得跟黄海峰教授牵头做的责任管理教育一拍即合。在我所关注的更广泛的领域里,青年人理解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践行社会责任感是广泛的全人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责任管理教育有非常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Q2:您认为目前国内的责任管理教育的现状是怎样的?有哪些可推广积极做法?

责任管理教育的教学法和教育目标与传统的学校教育非常不一样,因为负责任这个事,不是坐在课堂里面听两本书就能够学会的,而是要感同身受。责任管理教育的上层理论框架依托了发展心理学,强调人是多维度的全人发展,有认知的方面,同时也有社会身份的方面,有道德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但是目前中国的教育往往还是只关注认知发展,或者说,很多地方都只关注学生的功课学了哪些门,考试考过了没有,GPA是多少,只讲教室里面的学习。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前赴后继提倡全人教育,南科大也在实践全人教育。全人教育理论是一个非常好的分析工具,便于理解教育要作用于学生们的哪些方面,比如情感、道德和社会认知。责任是担在肩上、放在心里的,有哪一门功课能这样影响到学生呢?所以,PRME对于中国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从这点上来讲,跟我所追求的这个教育的改革、创新是非常一致的。

中国教育的局限性还包括跟社会不相关。往往学生在大学里课本上学的知识在大学之外甚至是陈腐的,但大学里面还在教,学生总是觉得在学校里学一套,到了社会上再学一套,这中间是不衔接的。我们致力于这个方面的突破和改进,相信责任管理教育可以带来推动。今年五月,我参加的常州会议上,责任管理教育中国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做了很多工作分享和教学分享,例如四川大学的卢红雁老师多年来带领同学们去研究和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在这个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不能够只用书本上的知识,而必须要研究现实问题,必须要运用综合分析的能力,这时知识不应该是分学科的,而应该是哪个能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怎么样用的,因此学生会更加了解学科的局限性,能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在认知方面的发展也会更加高阶

同时,当学生面对社会问题的时候,会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道德问题,对于学生的道德成熟是非常好的锻炼。年轻人一直在大人的庇护之下,从附属于家庭到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经过心理上的成长,而这个阶段其实是很痛苦的。大学生成长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大学阶段,学生刚入校的思维阶段有非黑即白的二元模式特点,接着认识到复杂性,但是容易陷入相对主义,下一步就能够去分析复杂成分的来源,并且自己做选择和判断,采取自己的态度,重新拥有行动力,就形成了自我主人翁意识。现实的项目往往是一个开放的解答方式,学生认识到这不仅和学术逻辑有关,而且与自己的行为、与人相处的社会关系是综合在一起的。项目式学习有这么多的维度呼应了全人发展的方向,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案例有利于解决传统的高等教育的问题,培养真正服务未来的社会人才。

除了项目式学习以外,体验式学习也强调全息的环境。社会包括了经济、文化、政治的方面,人到了这个环境中只用认知头脑是分析不过来的,事实上得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感受有很多事情在作用于你的情绪,激发多元智力。项目式学习特别清楚地强调解决一个问题,但是体验式学习是不确定的,教师指导学生经过复杂且充满挑战的过程,学生事实上在多方面成长,而这个成长可能是老师也没有预期的,但是对于同学们真正衔接大学和社会、个人和他人是特别重要的。

目前用项目式学习这种教学法的还是特别少的,老师如何去设计这个项目也是特别考验水平的,并且相当于是一对一的教练陪伴着学生走过非常痛苦的突破自我的阶段。学生感觉太难且没有指导的时候,就会有巨大的挫败感以至于停步不前,甚至以后连尝试都不会去尝试,所以老师的观察、辅助、引导其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一定是个难点。责任管理教育事实上就要经过这样的阶段,学生才会想负责任,不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凡是跟这个有关的,跟我说、没跟我说的,我都会主动注意到,凡是涉及到这个议题的,我一定不怕站出来振臂一呼,号召大家跟我一起去努力,这就是领导力,这才是我们讲的负责任教育的培养目标。

Q3:您参与了南科大的教学和治理制度的制订,请问制订教学和治理制度这些领域怎么和责任管理教育结合起来,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些您的经验呢?

黄海峰教授组织的责任管理教育中国学术委员会的成员中,我属于比较少的一类,首先我是大学里面的行政人员,并且我是学高等教育管理、组织管理和社会制度研究的,再者我所在的学院是设计学院,PRME组织中大多数是商学院以及环境相关的。设计学院的理念是培养能够构想未来和创造未来的人,设计师一定要有能力去设想人类的未来,并且要能够把它创造出来,所以需要有非常强的对于社会的了解,以及积极社会价值观。从我们的培养目标上来讲,也要去培养对社会和他人有责任感的人。学院院长关道文教授经常说,设计师对未来、对社会有非常大的责任,职业伦理非常重要,因为现在很多环境问题其实是设计的问题,比如在设计一次性饮水瓶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喝完之后它还会存在,它在哪儿存在,它以什么形式存在?有没有想过它在大海上漂着?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也是作为设计学院贯穿始终的理念,不止是建一个可持续发展实验室,或者是有一个可持续发展学科,而必须是贯穿在全部的教学和科研当中。所以我们会跟PRME的这些理念非常融合,我们所用的方法也是这样匹配的,比如我们有studio teaching,让同学们要动手做事,要不断地跟他人沟通交往。再者是你设计给谁,设计完又不是给自己用,而是一个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设计时心里面一定要有这个“人”存在。第三是一定要想到设计出的东西跟生态有什么关系,像我们这边有位老师研究让建筑立面上是可以长微生物的,符合人原来自然存在的生态环境,会有利于人的健康。我作为行政人员要支撑学生和教师去完成这样的教学,这样的成长,这样的科研,我也觉得我的工作特别有意义。当我们想一件事情应该去做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去做。现在来看的话,我们做的一些事情可能会很困难,你可以看到做这个事情的人是很少的,企业的社会责任其实是做得不成功的,怎么去改进这个思路,就从教育方面来做责任管理教育。我觉得信念非常重要,其次就是一些策略问题,关键还是要不折不挠,要想办法

Q4:在本次论坛中,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地方?

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是同学们做演讲的时候,因为他们的演讲实际上是一个研究项目。这其中,我看到了在科学精神和沟通能力方面的训练,有些同学思路是非常活跃的,会花精力去想、去收集数据,会想办法,让我非常高兴。更重要的是,这次从同学们研究的问题上面可以看到他们真切的感受和兴趣,那么这种兴趣后面会变成信念,成为行为的非常重要的基础,这点也是让我开心的。但是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同学们对于科学方法的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总体来说,这一部分让我特别开心,当时在座这些老师都觉得这个部分是最精彩、最好的。

Q5:您觉得本次论坛产生了什么影响?您对下次论坛有哪些期许?

这次论坛将责任管理教育的探索从学者延伸到青年学生,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论坛设计(点击这里回顾论坛成果:“让教育者和领导人学会育人,让青少年学会成长” ——亚洲教育论坛责任管理教育分论坛成果斐然并圆满闭幕)。论坛包括推出《商业伦理:全球视角》这本重要的总结性学术著作,这些都对未来工作有深远影响。推广责任管理教育这个工作确实很困难,我们需要找志同道合的人,但是也需要有意识地保持开放,另外是也许我们庆祝和表扬的太多了。可能这些也是有必要的,我们需要互相鼓舞,互相认可,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都有勇气来面对问题。我其实更想知道大家的实践和研究,我希望多听到一些问题,多了解一些做法,多有一些真正的互动和交流,这个是要安排出时间来的,也是需要引导的。我也希望永远保持有年轻人一起参与,年轻人需要鼓励和适当地保护,同时也可以有一种更加勇敢一点的态度,可以勇敢地去讨论,去批评,探索一些新的东西。中国的文化讲和气、和谐和面子,这是我们的文化背景。我希望在学术领域和学界,我们能够坚守一个可以论辩“真问题”的环境。(撰稿人:闫媛媛)


- 相关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